2024年冰峰大会暨青年科学探索活动在四川成都启动
s

4月16日,2024年冰峰大会暨青年科学探索活动在四川成都正式开启。活动以“从科学到社会:青藏高原冰冻圈退缩及气候变化应对”为主题,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,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,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,天津市极致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(极地未来),中国科学院、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,以及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委员会(CNICIMOD)联合主办。

图片5.jpg

为何全世界都在关注冰冻圈?

据悉,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连续分布的具有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,包含冰川、冻土、积雪、海冰等。近年来,随着气候变暖,冰冻圈问题的全球关注度也日益提升。2022年,联合国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,并从2025年起,每年的3月21日被定为世界冰川日。

图 (1).jpg

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国科学院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介绍,地球冰冻圈正在快速萎缩。过去50年,仅我国的冰川面积就减少了18%。冰冻圈的快速变化影响极地水热平衡、水盐平衡、热盐平衡,引发一系列气候、生态、环境问题。如,冻土退化破坏建筑、释放更多温室气体、释放致病微生物等,以及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、北极航道减少、洪水多发等。

图 (2).jpg

活动中,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以视频方式发表致辞。他肯定了冰峰大会聚焦的议题,并强调了科学与社会响应的结合对于缓解气候变化影响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。他呼吁加强国际合作、深化科学研究,并着重强调了双碳行动的必要性,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。

图片1.jpg

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蒋兆理在致辞中提到,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,将其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。我国将以最大的决心应对气候变化,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,取得积极成效。

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闫世东指出,冰冻圈退缩与气候变化应对不仅是科学问题,更是系统性、全面性的社会问题。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行动。

四川如何适应气候变化?

四川地处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,是长江、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,全省近一半国土空间属于青藏高原,海拔垂直高差超过7000米,自然环境复杂多样,自然灾害多发频发,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。

图片4.jpg

“当前,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长期缓发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事件,表明适应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显著上升。”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、总工程师赵乐晨表示,积极适应气候变化、推动气候适应型发展,既是四川防范气候变化重大风险的内在要求,也是高效统筹发展与安全、推动治蜀兴川的必然选择。

据介绍,近年来,四川锚定建设全国气候适应型发展先行区,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美丽四川建设,气候适应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全省地面气象观测站网不断加密,川西高原关键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。新设青藏高原东坡海螺沟、二郎山等超声波雪深测量系统,开展高山积雪长期观测。建立攀西地区林火发生预测模型,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,完成气候变化对若尔盖湿地地表水资源影响评估和预估研究。

2023年4月,四川出台《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》,启动实施气候变化风险监测评估行动、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、自然灾害应急和综合治理行动、国土空间气候韧性强化行动等“十大行动”。目前,正在编制《四川省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(2023—2035年)》,将围绕冰川冻土积雪、各类生态系统等领域强化川西高原适应气候变化各项工作。此外,四川已经在防控森林草原火灾、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、“天府良田”建设、海绵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适应行动。

会上,来自政府、科研院所、企业、媒体、公益机构的专家学者、热心人士等,交流学习了冰冻圈前沿科学研究成果,并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。著名演员胡歌、“冰川记忆:全球探访活动”公益传播大使刘涛、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首席青年官何超欣共同发起倡议,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冰川保护与气候变化的行动中。

作为活动的一部分,青年科学探索活动也于当天正式启动。从4月17日到20日,15名青年代表将与科学家们一同前往四川海螺沟冰川,开展为期5天的科学探索。

(川网传媒·四川手机报记者 刘瑞强)

我要爆料
新闻排行榜

四川手机报刊例价PDF

四川手机报刊例价JPG

四川手机报联系方式

广告部热线:028-83206299

蜀ICP备1200326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