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开栏语】
巴山蜀水,习近平总书记对这片土地的人民亲切关怀,为这片热土的发展擘画新篇。
牢记嘱托,巴蜀儿女感恩奋进。
蜀地回声,用历史远观未来。惊天下的三星堆,溯源“何以中国”的历史文脉;经千年的翠云廊,绵延“何以青绿”的生态文明;传千年的三苏祠,折射“何以自信”的文化光芒。
蜀地回声,发展迈出新步伐。向未来的“四个发力”,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四川篇章;守红线的“天府粮仓”,耕耘中国式农业农村美丽图景巴蜀韵味。
蜀地回声,万水千山总关情。山水人城和谐相融,上游担当不负万里长江;平实之心成长成才,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。
即日起,川网传媒·四川新闻网策划推出【蜀地回声】系列报道,讲述四川牢记嘱托再出发的生动故事。
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广元6月13日讯(记者 许雨珂 何佳欣 摄影报道)绿荫如盖,古木参天,这是一条生机盎然的古蜀道。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,叫“翠云廊”。
一年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留下深情嘱托: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,抓好制度执行,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,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。
一席话如春风化雨,深深地滋养了翠云廊这片古老的土地。一年来,这里不仅在制度构建上取得了实质进展,建立起完善的保护与发展框架,更是在实践中促进生态旅游发展。
刚刚结束的端午假期,翠云廊又迎来一波游客接待小高潮。在这里,他们沉浸式体验了当年知州交接、交树交印的场景。正是这项“点树交印”制度,才有了翠云廊“三百长程十万树”景致,让这条古蜀道更加熠熠生辉。
人们喜爱翠云廊,不仅在于它流淌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,更在于它蕴含的生态文明当代价值。
翠云廊古柏林
热度攀升
游客接待量一年翻了近十倍
一组数据,看翠云廊热度之变。
2023年,翠云廊共计接待游客15.8631万人次,门票收入飙升至480.38万元。而在2022年,其游客接待量为1.6434万人次,门票收入40.51万元。仅一年时间,游客接待量攀升了近十倍。
今年端午假期在翠云廊上演的《点树交印》古制巡演(图片由剑阁县委宣传部提供)
热度背后,是翠云廊绵延千年的青翠吸引力。游客们纷至沓来,不仅为了一睹古柏参天的壮丽景色,更为了了解那些缠绕在千年古树间的光阴故事,感受那份世代相传的绿色承诺与不懈坚持。
“千年古柏与千年古道相伴而生,成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珍贵标本。”翠云廊的“身份信息”早已刻入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小红的脑海。“现存古柏12000余株,剑阁县境内7803株。”他感慨地说,“正是因为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爱护,如同血脉般流淌在每一代守护者的身上,才成就了翠云廊今日的蔚然壮观。”
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,会专程请一位讲解员,带领他们走进这段“鲜活”的历史。从古时的“交树交印”制度,到现代的“一树一档”挂牌保护、“一树一策”科学救护、“一树一人”日常巡护,游客们真切感受到翠云廊深入人心的“植柏护柏”理念。
“一树一档”挂牌保护
和游客们一起在林间穿梭的,还有一群护林员。他们是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行者。67岁石洪林在这片林子里走了8年,一件背心、一把火钳、一个喇叭,是他全部的“家当”。在剑阁县,这样的专职古柏护林员共有52人。古柏日常巡护、病虫害监测、森林防灭火、宣传劝导……这是他们的护林日常。“大家都想守护好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,让蜀道古柏延年益寿、万世长青。”这是他们的共同目标。
剑阁县护林员石洪林(左)
苍翠依然
九件大事为古柏保护续力
一家博物馆,打开了解蜀道文化和生态保护之窗。
端午节,来翠云廊旅游的游客们,多了一个新打卡点——广元蜀道翠云廊生态博物馆。这是5月17日挂牌成立的四川省首家生态博物馆。
漫步于博物馆,游客们可与两株树龄2300多年的古柏树,“状元柏”等特色古树,展开“历史对话”;并一睹“饮马槽”“门槛石”“防滑线”“拴马桩”等古蜀道活化石的历史风采。
剑阁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博物馆的设立,旨在传承和弘扬蜀道文化,展示蜀道沿线的自然风光和生态多样性,对进一步推动蜀道的保护、研究、展示、宣传,丰富全省博物馆类型具有重要意义。
广元蜀道翠云廊生态博物馆挂牌成立(图片由剑阁县委宣传部提供)
建设博物馆,是剑阁县有力、有序、高效推进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利用的举措之一。李小红介绍,剑阁县围绕古柏保护谋划了“九件大事”:开展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“大普查”行动,编制《剑阁县蜀翠云廊古柏保护规划(2024—2033年)》,制定古柏保护县级地方标准,建立健全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法治体系,建立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“1+4”智慧管护体系,成立全国首个古柏保护专项基金,编制《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古柏综合防护应急预案》等,通过分阶段、分步骤全力推进实施。
百里蜀道满眼绿,青苍簇拥越千年。古柏树在这条蜀道之上生生不息,代代守护的精神仍一以贯之。随着一系列新政策的落地,让人叹为观止的翠云廊,将继续书写传奇。
出品人:雷和斌
总策划:陈淋戴璐岭
本期记者:许雨珂何佳欣
摄影、剪辑:许雨珂
美编:何如冰